4月10日,应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邀请,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到兰州化物所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并作了题为“大尺度、高速结构超润滑的若干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超润滑(superlubricity)或称结构润滑(structural lubricity)是1990年代早期由平野元久(Motohisa Hirano)提出的由于晶体表面以非公度形式接触时,可能出现的界面摩擦和磨损几乎为零的现象。然而,20多年过去了,人们仅在纳米尺度、超高真空、低速(微米/秒)的苛刻条件下观察到了石墨晶面间的结构超滑。
郑泉水教授等利用石墨晶面和多壁碳纳米管,实现了从微米到厘米尺度、大气环境下、高速(达到25米/秒)的结构超润滑,相关工作于2012和2013年在PRL及Nature Nanotech上发表论文3篇。报告中,郑泉水教授介绍了有关实验、机理和最新的相关进展,并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探讨并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郑泉水,1982年获江西工学院学士学位、198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江西工业大学土建系工程力学任教,1992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开始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至今,200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称号。2004至2011年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2004年至今担任航天航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起至今担任钱学森力学班首席科学家;2010年起至今担任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创新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起担任清华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XIN中心主任;2011至2014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2012至今担任力学学报主编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曾陆续以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德国洪堡研究员和客座教授的身份,在欧美多国从事过研究工作6年。郑泉水共发表SCI 论文1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共被SCI他引25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4年,第一获奖人)。郑泉水是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6)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5)。
郑泉水教授作报告
学术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