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留言板|兰州化物所|English|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网站
首页| 机构概况| 研究队伍| 研究生教育| 合作交流| 科研成果| 产业化| 创新文化| 党的建设| 科学传播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图片
 科普视频
 科普专题
 科普专著
 趣味知识
 友情链接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生物化学简介
2009-10-21 | 编辑: | 【 】【打印】【关闭

1、什么是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常常被简称为生化。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组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化学生物学来说,则着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  

想象图维勒在观察尿素的合成过程。

   虽然存在着大量不同的生物分子,但实际上有很多大的复合物分子(称为“聚合物”)是由相似的亚基(称为“单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每一类生物聚合物分子都有自己的一套亚基类型。例如,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所组成,而脱氧核糖核酸由4类核苷酸构成。生物化学研究集中于重要生物分子的化学性质,特别着重于酶促反应的化学机理。

  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对细胞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的研究进行得相当深入。生物化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密码(DNA和RNA)、 蛋白质生物合成、跨膜运输(membrane transport)以及细胞信号转导。

2、生物化学的历史

  在尿素被人工合成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非生命物质的科学法则不适用于生命体,并认为只有生命体能够产生构成生命体的分子(即有机分子)。直到1828年,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成功合成了尿素这一有机分子,证明了有机分子也可以被人工合成。[1][2]

弗里德里希·维勒

  生物化学研究起始于1883年,安塞姆·佩恩(Anselme Payen)发现了第一个酶,淀粉酶。1896年,爱德华·毕希纳阐释了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进程:酵母细胞提取液中的乙醇发酵过程。“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这一名词在1882年就已经有人使用;但直到1903年,当德国化学家卡尔·纽伯格(Carl Neuberg)使用后,“生物化学”这一词汇才被广泛接受。随后生物化学不断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例如色谱、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电子显微学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生物化学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许多生物分子结构和细胞代谢途径,如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成为可能。

  另一个生物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是发现基因和它在细胞中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在生物化学中,与之相关的部分又常常被称为分子生物学。1950年代,詹姆斯·沃森、佛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参与解析了DNA双螺旋结构,并提出DNA与遗传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3]到了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和爱德华·劳里·塔特姆因为发现“一个基因产生一个酶”而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4]1988年,科林·皮奇福克成为第一个以DNA指纹分析结果作为证据而被判刑的谋杀犯,DNA技术使得法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6年,安德鲁·法厄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干扰现象对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5]

  生物化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普通生物化学研究包括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化现象;植物生物化学主要研究自养生物和其他植物的特定生化过程;而人类或医药生物化学则关注人类和人类疾病相关的生化性质。

  生物化学史上的里程碑

  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从无机化合物氰化铵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

  1833年,安塞姆·佩恩发现第一个酶——淀粉酶

  1865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定律

  1869年,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发现遗传物质核素

  1877年,霍佩-赛勒首次提出名词Biochemie,即英语中的Biochemistry

  1896年,爱德华·毕希纳发现无细胞发酵

  1912年,霍普金斯,F.G.发现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

  1926年,奥图·瓦伯格发现呼吸作用关键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1929年,Gustav Embden、奥托·迈尔霍夫和Jakub Parnas阐明糖酵解作用机理

  1932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阐明柠檬酸循环

  1944年,Avery, Macleod, Mc Carty三人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证明DNA是细胞遗传信息的基本物质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佛朗西斯·克里克等人阐明DNA三维结构

参考文献

[1](德语)Wöhler, F.(1828年).Ueber künstliche Bildung des Harnstoffs..Ann. Phys. Chem.,12:253-256. 

[2](英文)Kauffman, G. B. and Chooljian, S.H.(2001年).Friedrich Wöhler (1800–1882), on the Bicentennial of His Birth.The Chemical Educator,6(2):121-133.doi:10.1007/s00897010444a. 

[3](英文)Nature Archives Double Helix of DNA: 50 Years

[4](英文)Nobel Lectures,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2-1962,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964

[5](英文)Daneholt, Bertil.Advanced Information: RNA interference.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6.于2008年4月25日查阅.

(引自:维基百科网) 

Copyrigh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办公室 承制 版权所有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地址 Add:中国・兰州天水中路18号 邮编 P.C.:730000
E-Mail:webeditor@licp.cas.cn  陇ICP备05000312号 Best view 1024*768 IE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