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举办了“精准分离分析”系列论坛(二十三)。论坛由邱洪灯研究员主持,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论坛邀请了东南大学张袁健教授和南京大学魏辉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氮化碳光电转换与分子传感”和“纳米酶:理性设计与生物医学应用”的学术报告。
张袁健教授的报告围绕“不同形式能量间的高效转换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介绍了其团队从“如何调控载流子迁移的效率和途径”和“如何改善氮化碳和生物分子间的传感界面”两大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开展了氮化碳光电转换与分子传感研究。提出了氮化碳传感信号转换的调控规律和氮化碳分子的化学剪裁方法,创制了氮化碳分子的化学拼接方法,突破了氮化碳传感界面作用的瓶颈,首次发现了氮化碳良溶剂,提出了氮化碳传感颗粒边界的活化途径,发展了CN传感界面生物偶联普适方法,建立了氮化碳光电分析新原理新方法,突破了非金属近红外光响应光电传感。
张袁健教授作报告
魏辉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在纳米酶的设计与构筑及在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相关进展。他们通过对比纳米酶与天然酶以及其它模拟酶的特点,发现了纳米酶具有非常独特的优点,在生物分析、生物成像、疾病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纳米酶制备中面临的“试错法”这一挑战,魏辉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钙钛矿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合理设计、基于MOF氧化模拟酶的合理设计、大数据启发下水解纳米酶的发现以及具有生物医学应用潜质纳米酶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魏辉教授作报告
本次论坛得到了中科院青促会兰州化物所小组的支持。
张袁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2007年在南京大学强化部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2年在德国马普胶体界面研究所和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从事科研博士后和ICYS Researcher。长期从事基于富碳材料的分子传感研究,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Nat. Commun.、Anal. 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13,000余次,H-index 55。
魏辉,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期间在夏兴华教授组从事研究工作。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期间在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尔康院士组从事研究工作。之后分别在陆艺教授与聂书明教授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加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目前,研究工作集中在纳米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