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4月1日 15:00
报告地点:理化楼一楼学术厅
报告题目一: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仿生光电与传感器件
报告人:范智勇 教授
报告人简介: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本科和硕士,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材料科学博士。主要从事微纳电子及光电子器件、仿生器件研究。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和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科技部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任,香港科大智能传感器与环境技术中心创始主任,香港科大材料表征中心副主任,美国光学会会士(FOSA),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IEEE高级会员,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半导体旗舰期刊《半导体学报》副主编。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获加州大学BSAC杰出研究报告奖、香港科技大学工院杰出青年奖、杰出研究奖及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奖及创新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中国半导体十大进展、2022腾讯科学探索奖、2022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等。在Nature,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Materials, Science Robotics等期刊发表260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30,000,H指数89,获中国及美国专利30多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
报告摘要:
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给人类带来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机体里各种各样的微纳结构组成了不同功用的器官。各种感知器官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适应能力。而很多感知器官的设计能很好地启发人类设计和制造高效的功能性器件。报告将总结本课题组过去多年利用三维微纳模板组装集成各种纳米线仿生光电检测器件和高效发光器件。其中包括半球形仿生视网膜及球形仿生电子眼,以及球形发光二极管(LED)等器件。仿生视网膜利用了超高密度的光电纳米线阵列。纳米线可仿生人眼中的视觉感知细胞。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构筑纳米线,仿生视网膜可感知可见光,也可探测中红外线,具有一定的夜视功能。球形LED使用了一种新型的钙钛矿量子线材料。量子限域效应导致其具有高荧光效率。特殊的器件制备工艺可实现大面积(4英寸晶圆尺寸)LED器件以及特殊的三维器件的制备。最后,报告还将介绍纳米结构的化学传感器以及高性能的智能仿生电子鼻(E-nose)系统。通过结合半导体纳米管传感器阵列和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多种气体的识别。这种传感器系统可以满足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和智能城市中分布式环境监控的迫切需求,未来也可用于移动与可穿戴设备。
报告题目二:液态金属图案化、可拉伸和可渗透电子器件
报告人:郑子剑,香港理工大学 首席教授
报告人简介:
郑子健,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科技系软材料及器件首席教授,智能穿戴系统研究所副所长,智能能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表面和聚合物科学、纳米制造、柔性和可穿戴电子、能量转换和储存研究。2003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2007年获剑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于2009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于201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1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Comm., Adv. Mate., JACS, 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获20余项学术奖项。担任EcoMat(impact factor: 12.213)主编。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2020年)、香港大学拨款委员会高级研究员(2021年)、国际先进材料协会(FIAAM,2021年)研究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RSC,2022年)研究员。
报告摘要:
软电子在健康监测、康复、物联网(IoTs)和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实现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去二十年中,研究重点一直在开发基于不透气、不透湿、不透液薄膜材料和结构的软电子。最近发现,渗透性对这些软设备的长期生物相容性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紧密附着在柔软皮肤和组织上的软设备。该报告将讨论我们最近在开发液态金属基软电子和可渗透电子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这些电子用于可穿戴、皮肤附着和可植入应用。还将介绍如何使用液态金属基材料平台制造可拉伸和可渗透的电子器件,以及如何实现面向功能性可拉伸、可渗透电子器件和系统的高分辨率图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