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把创新奉献作为毕生追求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维民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将创新、奉献作为毕生的追求。”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维民经常给他的同事、学生说的一句话,而他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多年来,刘维民扎根西部,带领团队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抉择:留在西部 

  1962年,刘维民出生于山东莱西。1984年,刘维民刚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就收到了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党鸿辛先生的一封电报,希望他到所里读研究生。不久,刘维民便离开山东,来到地处西北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那时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这一来便是30多年。

  1990年,刘维民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到底是留在兰州化物所,还是到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刘维民犹豫了。“兰州化物所给了我成长的养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环境,固体润滑专业更是国家急需,也是研究所的特色优势学科,我还是希望留下来和我的老师、同事一起坚持和发展这一研究领域。”怀揣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最终刘维民选择留在兰州化物所工作。

  1993年,刘维民被国家公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令刘维民羡慕不已,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念。“国家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更需要我们回来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刘维民说。

  突破:空间润滑 

  回国后,刘维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些年,有些工作让他永生难忘,同时也令他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刘维民回忆,2003年6月,我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出现故障,问题就出在润滑油上。那时相关科研机构向兰州化物所寻求帮助,可当时兰州化物所已经有10年不生产航天润滑油了,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精力都转向固体润滑领域。任务紧迫,刘维民他们把已经退休的老先生们请回来,还原此前的合成技术并传授给年轻人。紧接着,他又和团队成员讨论设计思路,研究润滑剂分子结构,最终对分子结构进行了改良,提高了性能,使润滑油的抗磨损性能提高了至少5倍。“航天润滑剂的研发通常至少需要10年,而我们团队仅用了3年多,就成功研发出新的润滑剂,顺利完成了任务。”至今说起,刘维民仍是一脸自豪。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刘维民带领团队将研究方向锁定为空间润滑。此后,团队陆续制备出4大类10多种空间润滑材料,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润滑材料体系。同时还研制发展了多种高承载、耐高温、高可靠性滑动轴承用固体润滑纤维织物材料及其黏结技术,解决了多个世界性技术难题,使中国在固体润滑这一国际前沿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坚守:科研报国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多年来,在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维民和同事们始终坚持着这条信念,为我国润滑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固体润滑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团队不但成功研发出系列固体润滑材料,还在固体润滑材料中使用了稀土元素,开创了国际先例。

  2005年,刘维民和团队负责承担了“神舟七号飞船应用系统固体润滑材料空间环境试验”项目。为了保证试验取得成功,在接下来的3年里,刘维民和同事们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夜以继日地刻苦攻关。终于在2008年9月25日至27日,在神舟七号飞船舱外成功进行了润滑材料的空间环境试验。这是我国首次由航天员在飞船舱外开展的空间材料试验项目,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成为我国空间材料研究,特别是润滑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空间润滑材料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

  去年,刘维民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参加了十九大,当听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天宫”“蛟龙”等重大科技成果时,他不禁心潮澎湃。“这其中,也有我们的贡献,我们团队研发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润滑油、润滑脂和固体润滑材料,先后应用于‘天宫’、大飞机等项目。”刘维民介绍。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需努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刘维民看来,基础研究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储备,必须得到强化。他说:“我所理解的战略科技力量就是国家需要我们时,我们不仅要能做得出来,还要用得上、用得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还要关注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产业化问题。”

  “我们正处在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唯有身怀爱国情怀、不懈努力奋斗,才不负时代使命。”刘维民说。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