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该计划较此前的“创新2020”等内容更加具体和深入,将作为统揽全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改革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率先行动”计划提出,将对现有研究机构按“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类进行分类定位、分类管理。
十五年,两步走
“率先行动”计划全称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率先行动”计划》),全文共1.1万字,全面分析了中科院的基础、优势和差距分析,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具体提出了5个方面共25条主要改革发展举措以及所需政策支持。
对于中科院未来的发展定位,“率先行动”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高质量完成“创新2020”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
“四个率先”,即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科院提出的要求——“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研究所率先改革
“率先行动”计划提出的五大方面改革举措包括:研究所分类改革、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智库建设新体制、深入实施开放兴院战略。
首要的就是研究所分类改革。院长白春礼表示,中科院近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但仍未触及体制机制的核心和关键,一些研究所仍是“大而全”、“小而全”,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扩张等问题仍存在,院层面的管理也缺乏针对性。此次的改革,正是为改变这一局面而设计。
《“率先行动”计划》将对中科院现有研究机构按四类进行分类定位。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若干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创新研究院”。二是面向基础科学前沿,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卓越创新中心”。三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四是依托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研究所”。
搭建科研完整价值链
白春礼表示,这四类科研机构将成为中科院新的院所治理体系和科研活动主要组织模式。“它们的定位和目标不同,所从事的主体创新活动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管理体制、运行方式、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方式也不同。它们与大学、高技术企业等其他创新单元之间相互衔接,完善了我院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完整价值链。”
“创新单元之间是可以动态转换的。”白春礼表示,比如,卓越创新中心中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单元,随着创新链向应用发展延伸,应当转移到创新研究院,面向国家或市场需求进一步研究开发;或者卓越创新中心的核心研究方向已经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整体转化为创新研究院。同样,创新研究院、大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些重要基础前沿研究方向,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拓展,也可以转移到卓越创新中心或成立新的卓越创新中心。
四类机构已有雏形
“研究所分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院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牵动其他各项改革的‘牛鼻子’。”白春礼说,在启动阶段,要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先行、标杆引领的原则,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做好试点工作。要按照分类标准和程序要求,充分论证,严格把关,科学决策,选择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同类科研机构中不同的体制机制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开展试点工作。
白春礼透露了这四类机构建设的初步规划。创新研究院,近期将选择微小卫星、信息工程、空间科学、海洋信息技术、药物等5个代表性的领域方向开展改革试点;卓越创新中心,首先将对已启动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粒子物理前沿、脑科学、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等首批中心,进行调整和完善;关于大科学研究中心,将按照综合、专业两种类型分别建设,并推动合肥、北京、上海3个综合研究中心的试点;特色研究所,将基于其服务社会和保障民生的基本定位,研究提出建设规划思路和近期试点方案。
院所遭遇“优胜略汰”
那么,一些传统综合性研究所如何来分类定位?是不是要把研究所拆分成几个部分以对应不同类型?对此,白春礼表示,“综合性研究所分类定位的核心,是在研究所整体层面,进一步明确研究所的战略定位与使命究竟是什么?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有没有自己的一招鲜、几招鲜?要围绕整体定位聚焦重点,真正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透露,部分基础性的研究所,比如数学所、物理所等,将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对应院系深度融合,实现科教一体化。“而对优势特色不明显、依靠碎片式扩张形成的所谓综合性研究所,或与研究所整体定位不相吻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应逐渐调整、整合和剥离。”